类别: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26 22:04:35 浏览: 次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尽管经历过无数动荡,遗失了大量藏品,但流传至今保存在园内的文物仍有近四万件,且种类繁多。其中,有不少文物需要经过修复才能与世人见面。
这位大半生时间都在颐和园里修文物的“老颐和园人”,专攻颐和园内的家具保护。颐和园内一天的工作是从早上八点开始的,而王新杰多年里养成的习惯是早上七点钟到达工作地点,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他不怕苦不怕累,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成功完成了上千件家具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
他就是从小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新杰。如今已临近退休的年纪,王新杰深知自己这一代人根本无法穷尽这些文物的修复,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徒弟们身上。目前,王新杰的五位徒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他希望每一个徒弟都能学有所成,把手艺真正“拿”起来。“把未来的工作交给徒弟们,没问题,我放心!”
“这是一个能在里面养鱼的木桌。”北京冬日的暖阳下,王新杰站在颐和园内颐乐殿的一座窗棂旁,指向殿内饶有趣味地说,“阳光照射到的部分比剩余部分更容易老化,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上一遍蜡来养护。”
颐乐殿建在颐和园当年专为慈禧太后看戏的大戏楼对面。殿内为慈禧设有宝座、休息室和午休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其中有各式各样的家具文物。
作为颐和园家具文物保护团队带头人,王新杰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和这些匠心独具又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打交道,许多家具他都如数家珍。
初见王新杰时,他和两位徒弟已在颐乐殿前的走廊等候。上世纪90年代初,王新杰踏上了文物保护的道路,并一直坚持至今。“早到”成为这位老木匠职业履历的注脚。颐和园内一天的工作是从早上八点开始的,而王新杰多年里养成的习惯是早上七点钟到达工作地点,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家具。
这位大半生时间都在颐和园里修文物的“老颐和园人”,不怕苦不怕累,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成功完成了上千件家具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
如今,王新杰身边聚拢了五位徒弟,在师傅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中有的已经很顺利的能将文物修复工作“拿起来”。即将退休的王新杰,显出一种从容之态。“把颐和园未来文物修复的工作交给徒弟们,很放心!”
王新杰从小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长大,1984年,16岁的王新杰就已成为颐和园戏台的一名售票员。颐和园戏台是中国京剧的摇篮,曾是“戏迷”慈禧看戏听戏的地方。
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断冲击着王新杰年轻的心。王新杰决定学门手艺傍身。
王新杰看上了修开元体育文物,但因为他是左撇子,起初在颐和园申请变更工作的时候还遇到了阻碍。文物修复工作粗细并重,当时因为惯用手的问题,许多人都不看好他干这份工作,但王新杰最清楚自己的情况,他虽是左撇子,但拿锯用右手,其实左右手都不耽误做事。最终,王新杰顺利获得了工作机会。
三十多年前学艺时的经历,王新杰至今历历在目:“师傅每每教了新东西,会悄悄的看徒弟们是否按照他教的来做。”心灵手巧的王新杰学得快,每次师傅看他做的都和教的一样,渐渐的就对他放心了。
在此期间,年轻的王新杰还养成了好习惯。早上八点是上班时间,他七点钟就到工作地点开始做一天的工作准备,扫地、打水的活他都没落下。
慢慢的,勤奋踏实的王新杰越来越得到师傅的认可。那时候由于辅助工具的落后,修文物、搬重物等,不论什么工作都得靠人力。早年间,颐和园搬库,几百斤重的铁皮柜,只有两个人抬。长期的体力劳作,让王新杰的腰部和肩部都落下了毛病。
在王新杰的观念里,朴素的价值观一直伴随着他——“卖力气才能长力气,多干点不会吃亏。”
在王新杰早先的工作里,不止有钻研技术、打磨手艺,有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有一处名为仁寿殿的建筑。这是一座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
为了修复年代久远的仁寿殿内玻璃大吊灯,王新杰说,他自己一个人爬上人字梯,到达吊灯悬挂处5米左右的高度,身体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一不留神就有摔下来的风险。
人们如今见到的颐和园在历史上几度遭遇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宝库。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环境,内部陈列的艺术品代表了清朝时期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品类繁多,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
多年来,王新杰专攻颐和园内的家具保护,他参与养护的家具文物和古建内檐数以千计。据统计,仅2016年~2022年间,他带领团队一共完成了846件次家具木质文物养护工作。
让王新开元体育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宝座的修复。因其本身的复杂工艺,修复起来更是没有十足的把握,这让大家犯了难。但在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完成了修复。
王新杰把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几十年几乎未出现过差错归于几个原因。首先,保持耐心非常重要。他认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也是一个修炼内心的过程,“只要在干,就要往好了干,慢慢的就能把经验积攒起来。”
其次,文物修复有时候就和作画一样开元体育,只有胸有成竹了,再动笔,才能一气呵成。王新杰说,“修复一件文物前,要先认真仔细地看清楚,等心里有数了,再开始动手操作,这个过程不能反过来。”
在王新杰看来,“文物修复的关键在于保持文物的原貌,保留它的时代特点,这与商业修复有着本质的区别。”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早在清漪园时期,便是帝后们避暑度日的不二宝地。园中景色怡人,园艺建筑别具匠心家具装修,园内更是珍藏了无数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修清漪园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尽管经历过无数动荡,遗失了大量藏品,但流传至今保存在园内的文物仍有近四万件,且种类繁多。其中,有不少文物需要经过修复才能与世人见面。
如今已临近退休的年纪,王新杰深知他这一代人根本无法穷尽这些文物的修复,未来的希望寄托在王新杰的徒弟们身上。
王新杰说,“我年轻的时候学当学徒,现在学怎么当师傅带好徒弟。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技巧方法传授后,如何在实操中加强这些手艺的基本功,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领悟。”
目前,王新杰有五位徒弟,最早的大约20年前就开始跟着他学习了。2022年,一名中央民族大学的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正式成为王新杰的新徒弟,也为这个文物修复团队开元体育增添了新气象。
王新杰说,不同的徒弟有培养的不同的侧重点,但他希望每一个徒弟都能学有所成,能把手艺真正“拿”起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颐和园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没有肩扛手挑的“大活”了,王新杰早年手上磨的茧子也都慢慢退去。但未来颐和园内的文物修复依然继续,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追求依然不变,王新杰说,“把未来的工作交给徒弟们,没问题,我放心!”
中国房地产报:你是怎样走上文物保护道路,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物保护匠人的?
王新杰: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在长辈的教导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下,我的观念一直是“多干点不会吃亏”,再加上师傅的指导和保持耐心的习惯,我就一直这样坚持,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王新杰:首先,要有耐心,做事不能毛躁,其次,不能怕吃苦受累,最后,要有信心能把工作做好,面对一件待修复的文物时心里不能犯怵。
中国房地产报:文物修复工作往往是枯燥且孤独的,你觉得最孤独的是什么时候?
王新杰:1995年,当时我的师傅到国外出差半年,工作团队由原来的三个人变成我一个人,需要我一个人“挑大梁”了。那时候,我既感受到压力又觉得孤独,还好最后挺过来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也是一段内心快速成长的过程。
中国房地产报:干了大半辈子文物保护工作,临近退休,对工作和生活你有什么感悟吗?
王新杰: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有时候看起来是我在修复家具,实际上,我自己也慢慢的跟着改变。我年轻的时候,不是个脾气特别好的人,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也慢慢磨练了自己的心性,我的性情也变得越来越平和。
中国房地产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一直都是师徒制的,但现在类似这样的技艺传承似乎渐渐失传了,你怎么看?
王新杰:以前对他们(指徒弟)可能比较严厉,但现在有时候想想我也是从他们那时候过来的,渐渐的也就变得心软了。年轻的时候,我当学徒学手艺,现在我要学怎么当师傅把徒弟带好。
王新杰:在我们这个行当里,女木匠还是比较少的,但我并不会因此一碗水端不平,有些通用的技艺,比如拉锯等,不分性别,男女都要开元体育会。